千年前,絲綢之路、唐番古道、甘川古道,在臨夏交錯延伸,茶馬古市一派盛景。
歲月更迭,輝煌漸行漸遠,臨夏已不再是經濟樞紐,而是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的地區(qū)之一。
本期vlog的主人公——范宇琪,是土生土長的臨夏人,2016年從甘肅省隴東學院畢業(yè)后,來到臨夏州東鄉(xiāng)縣東塬鄉(xiāng)劉牙村,成為村書記助理,2017年12月,又到東鄉(xiāng)縣北嶺鄉(xiāng)宋家村擔任村支部書記。
扎根基層的他,生活在妙不可言的奮斗中,創(chuàng)造著脫貧致富的未來。今年6月,范宇琪被評為“臨夏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優(yōu)秀共產黨員”。
宋家村距離甘肅臨夏州東鄉(xiāng)縣城15公里,轄8個社、165戶、960人。區(qū)域內山大溝深,干旱少雨,土地貧瘠,廣種薄收,人均耕地面積1.94畝,是一個深度貧困村。
剛到宋家村,范宇琪發(fā)現村委會破敗不堪、村干部工作懶散,為了提神振氣,他首先帶領村干部開展村委會大掃除,破損的玻璃、老舊的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牌子全部換新,還從鄉(xiāng)黨委搬來辦公桌,懸掛上嶄新的國旗。窗明幾凈的辦公場所,不僅讓村干部有干勁,更讓群眾跑得勤。
不管晴天、雪天,范宇琪和其他村干部們一起徒步幾公里入戶,耐心傾聽群眾的訴求,公平公正公開地開展工作,絕大部分的矛盾和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在與群眾打交道時,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文化么有嘛”(意為我們沒有文化)。這讓范宇琪深感扶貧先扶智的重要性。每到開學之前,范宇琪會先對各社的社長進行教育政策宣傳,要求適齡學生不能因為打工、婚嫁等原因而放棄學業(yè)。對不能按時入學報道的學生,與校長一起挨家挨戶進行走訪,了解實際情況,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同時到學校報名處和教室核實學生報道上學情況,確保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為了解決居住偏遠群眾的出行難問題,范宇琪和村干部扎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摸底及政策宣傳工作。宋家村納入易地搬遷的村民有114戶631人,搬入新房后,他們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除了易地搬遷,還有危房改造、排危拆舊等工作,有效地解決了村民住房的安全隱患。
除此之外,加大新農合政策宣傳,配合包村工作組做好收繳“兩費”工作;積極與鄉(xiāng)衛(wèi)生院聯(lián)系,確保每一戶村民都有自己的簽約醫(yī)生,并為患有慢性病村民辦理慢病卡;針對村民就醫(yī)后遇到的問題,主動與就診醫(yī)院聯(lián)系并協(xié)調解決。將村民就醫(yī)的問題放在首位,確?;踞t(yī)療有保障,做到“小病不出村”。
基層的工作繁瑣辛苦、普通又重要,三年,范宇琪經歷了很多,他說:最大的感悟就是“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每個時代必須要有人擔當時代責任,我雖然擔當的不是很多,但千千萬萬個“我”就會撐起這個時代,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