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在河南省西峽縣雙龍鎮(zhèn)楊河村的文化廣場上,一張銀幕早早地掛了起來,幕布前,坐滿了前來觀看電影的群眾。晚上7點整,電影《長征大會師》按時放映。岳明義全神貫注地操作著設備,不時地抬頭向幕布方向看上幾眼,這已經是他50多年來養(yǎng)成的職業(yè)習慣。
岳明義是西峽縣雙龍鎮(zhèn)小水村人,1970年,17歲的岳明義被招入西峽縣蛇尾公社(今雙龍鎮(zhèn)政府)電影放映隊,從那時起,他就與電影放映員這個職業(y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澳菚r候都是老式機器,銀幕也是小銀幕,但是群眾都愛看,場場爆滿,讓我感到了這份工作的榮耀和成就。”時至今日,回想起曾經受歡迎的程度,岳明義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
由于工作踏實,深受群眾喜愛,1972年岳明義被邀請到南陽參加匯報演出,成為單位的先進典型。不久,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擺在他面前,單位需要一名炊事員,正規(guī)編制,在那個年代,擁有正規(guī)編制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當領導找到他時,他卻拒絕了,他的理由很簡單,他熱愛放電影,比起炊事員,他更喜歡給群眾帶去歡樂和享受。就這樣,他錯過了轉正的機會,而當初和他一起加入電影放映隊的人則紛紛轉行,整個放映隊只剩下他一個人在堅守。
在農村放電影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50多年來,他餐風露宿,足跡遍布雙龍鎮(zhèn)各個村組,與很多村干部和群眾建立了友好情誼,成為群眾歡迎的電影放映員。
在放映的過程中,機器難免會出現故障,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岳明義學會了維修技術,一個人擔任起放映員、聯絡員、維修工等全套工作。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是找場地、支幕布、架機位,幕前幕后,一個人忙得不亦樂乎。沒有車,他就徒步到達,沒有錢,他就省吃儉用,為了給群眾帶去精神文化享受,岳明義總是想盡辦法克服困難。
在影片選擇上,他充分考慮農村實際,每場電影結束后,他都會征求群眾意見,挑選一些經典紅色影片和農村題材影片。
放電影的過程中,岳明義發(fā)現一些農村老人行動不便,理一次發(fā)要走很遠的路,他就自學理發(fā)技術,每月上門為他們免費理發(fā)。他還發(fā)揮維修技能,幫助鄉(xiāng)親們維修家電?!懊總€月他都會來我們村放電影,還給我理發(fā),收拾衛(wèi)生,真是個大好人??!”提及岳明義,該鎮(zhèn)寨崗村72歲獨居老人劉運華感激地說。
“我是一名電影放映員,也是一名黨員,為群眾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應該的。”對于這種“不務正業(yè)”,岳明義這樣說。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岳明義的放映設備也從以前只能放映寬度為8.75毫米的影片放映機,到現在全部都是數字化高清設備,設備的更新換代,也堅定著他對工作的執(zhí)著。“現在條件這樣好,機器這樣先進,我要繼續(xù)為鄉(xiāng)親們放電影,只要有一名觀眾,我就會一直堅持下去,將優(yōu)秀影片送到群眾家門口?!痹烂髁x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