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兒子發(fā)語音告訴我,學校的復習資料里加入了《楊叔的脫貧日記》,兒子還引以為傲地告訴老師和同學,“‘脫貧日記’里的幫扶干部朱繼宏是我爸爸。”我這才想起來,由于長期在硤石鎮(zhèn)車轍村幫扶,我已經(jīng)好久沒回家,也好久沒有見到兒子了。
過了年,兒子就18歲了。他媽媽上次來電話說,兒子最近又長高了一大截,也越來越懂事了。我想,他和同學們看了這篇采寫半年、九易其稿的脫貧日記,一定也會被主人公楊叔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的。
至今,我還記得6年前第一次在車轍村見到楊叔時的場景。他個頭不高,身形瘦弱,穿著一件泛舊的藍色外套。村干部介紹完后,楊叔握住我的手,激動地說:“小朱,那我老漢以后可要給你添麻煩了?!?/p>
楊叔的大兒子意外離世,留下一家老小7口人。怎樣幫扶,我一開始也不知所措。了解情況后,我?guī)蜅钍迳暾埩藥头鲰椖亢脱a助資金。楊叔是個勤快人,在我們的幫扶下,干勁更足了。他家15畝地種麥子、栽樹苗,沒有一處撂荒;村里開展各種培訓,他一場不落;只要聽說有活干,他和老伴就趕著去打零工。每次去楊叔家,我總是感慨:他們家的地在全村打理得最好,樹苗下見不到雜草;老兩口精心飼養(yǎng)的烏雞,一年多時間,光雞蛋就賣了2000多元。
家境稍好點后,楊叔好幾次提出“請結束對我家的幫扶,改扶別人”。2018年,楊叔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楊叔還把自己的脫貧經(jīng)歷寫成14本日記。
在村里幫扶的這些年,我目睹了許多鄉(xiāng)親們勤勞致富的勵志故事:有在丈夫癱瘓后一邊務工一邊照看病人的瘦弱妻子,有年過八旬自力更生供孫子上大學的老奶奶……我每次和兒子通話,都會給他講村里的事,就是為了讓他明白一個道理:不管別人怎么幫你,改變命運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