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家串戶、與民談心,深挖窮根、助民致富”這是張林峰同志每天最真實的工作寫照,也是他作為第一書記的工作宗旨。
修水縣大椿鄉(xiāng)船艙村是“十三五”深度貧困村,地處贛西北邊陲,距離縣城70余公里,全村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只有848.3畝,山林面積卻有1.95萬畝,交通不便,基礎(chǔ)設(shè)施較差。2018年5月,大椿鄉(xiāng)財政所的張林峰同志被委派到船艙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2019年3月,在面臨村出列、人手不足等工作壓力下,張林峰毅然選擇扎根這片黃土地,擔(dān)任駐船艙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長,“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就是要敢于、愿于、善于挑硬骨頭啃”張林峰談起初心時說道。
一床棉被,拉進群眾的距離
2018年末,一場大雪降落在船艙村,“山上分散的五保戶冷不冷,棉被有沒有,生活物資夠不夠”張林峰心里泛起了嘀咕。隨著雪越下越大,道路開始結(jié)冰,車輛根本無法行駛,要想跑遍山上的6戶五保戶,至少要徒步3個多小時的雪路。
由于山上的五保戶大多是老人家,為了不讓老人們挨餓挨凍,張林峰和駐村工作隊隊員當(dāng)即穿上雨靴,踏著厚厚的積雪,徒步挨家挨戶送上棉被、棉襖等防凍生活物資,一老人接著棉被緊握著張林峰雙手激動地說“張書記,手沒凍著吧,趕快進屋坐,天這么冷,路又不好走,還給我們送棉被,實在太謝謝你們了!”。
一張證書,擔(dān)起肩上的責(zé)任
“貧困戶的小事,就是張林峰最操心的大事”。盧某是大椿鄉(xiāng)船艙村的一貧困戶,今年已73歲高齡,有著幾十年的精神病史,因沒有思想意識、不配合坐車、不聽勸導(dǎo)等原因一直未能辦理殘疾證。為了幫助盧某辦理殘疾證,爭取殘疾人補貼,貼補家用,張林峰可算沒少折騰。
有一次縣殘聯(lián)來到鄉(xiāng)里集中辦理殘疾證,得知此事的張林峰一大早就驅(qū)車來到盧某的女兒家中,告訴她父親的殘疾證有著落了,連續(xù)開了2個小時山路的張林峰,臉上卻沒有絲毫倦意,可等張林峰興匆匆趕到代辦點時才得知這次只集中辦理身體有殘疾的證書,幫盧某辦殘疾證的心愿又再一次“落空”。心心念念盧某殘疾證的張林峰,之后多次上門與縣殘聯(lián)等部門溝通,冒著被盧某毆打的風(fēng)險,拍攝了一段驗證小視頻,這次如張林峰所愿——證書辦下來了?!耙苍S這件小事沒有鮮花,沒有掌聲,甚至聽不到一言謝意,但我覺得這是作為第一書記應(yīng)該做的,也是必須要做好的一件‘大事’,看到他們一家收入又加了點,我心里就很安心、開心!”
一張藍圖,繪就最美的風(fēng)景
相比較身體上的勞累,張林峰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更難能可貴。父親因病早逝,母親又不幸患上癌癥,兒子年幼且有自閉癥,家里大小事務(wù)幾乎全由當(dāng)護士的妻子打理。看到丈夫整天樂此不彼埋頭工作和村里舊貌換新顏的可喜變化,妻子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埋怨,變得逐漸支持丈夫的工作,現(xiàn)已成為張林峰最堅強、最暖心的“后盾”。
貧困發(fā)生率從2015年的13.6%降至現(xiàn)在的0.53%,新建2個50千瓦光伏發(fā)電站,創(chuàng)辦1個100畝茶葉基地,新修村級公路10余公里,橋梁、道路、水利等基礎(chǔ)設(shè)施的逐漸完善,全村2019年順利出列……一連串?dāng)?shù)字見證著船艙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此,張林峰總愛笑著說“這是黨和政府的脫貧攻堅政策好,我只是政策的‘搬運工’,把政策搬到需要的群眾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