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湖南石門縣南北鎮(zhèn)金河村第一書記張忠富佩戴“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獎章的照片在朋友圈傳開時,記者不禁想起采訪他的無數(shù)個難忘場景。
采訪張忠富,很費周折,過去是,現(xiàn)在也是。2018年,記者接到線索,石門縣南北鎮(zhèn)金河村來了一位“狠”隊長,在修“天路”。當年5月22日,記者起了個大早,從常德市城區(qū)出發(fā)。一路向西,山路彎彎,中午時分,車子才開到“湖南屋脊”壺瓶山腳下。午飯后,再驅車1個多小時,才抵達金河村,見到金河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張忠富。
張忠富(右)和金河村孤寡老人周明初拉家常。 新華社發(fā)
金河村是常德海拔最高、路途最遠的村,澧水支流渫水發(fā)源于此?!疤炻贰边B接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之巔。當時“天路”只是修通的砂石路,能通行三輪車。乘坐在敞篷三輪車上,感覺人在山頂飛躍。山谷云霧圍繞,變幻莫測?!疤炻贰斌@險,最窄處僅一米多寬。
難忘的還在后頭。記者陪同張忠富前往覃事法老人家,一路上讓人走到近乎絕望。老人家住山谷,從“天路”盡頭的山頂?shù)缴焦?,由幾十個“之”字形土路組成。土路狹窄,通不了交通工具,只能步行。經過雨水浸泡,坑坑洼洼,每走一步,深陷其中,鞋子沾滿泥巴,越走越重。每走幾步,就不得不用棍子把鞋上的泥巴刮掉。
記者打起退堂鼓,多次試探,是否有其他路可走,可不可以弄輛摩托車?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就這樣,雨水混合著汗水,記者跟著張忠富一個勁地往山谷沖。當天,一處泥石流造成道路中斷,村民便拆了家里的門板給我們鋪路。步行2個小時后,才到達覃事法家。這位老人認定,如果張忠富這樣能吃苦的干部修不成這條“天路”,那他這輩子也別想走出大山。老人省吃儉用捐款6萬元,堅定了張忠富修路的決心。
年過8旬的覃事法見到張忠富,眉開眼笑,端出山里的蜂蜜水招待。當時,山里還像冬季一樣冷。喝著滾燙的蜂蜜水,烤著柴火,看著村民臉上的笑容,記者身上的疲勞煙消云散。
后來,記者又多次采訪張忠富,來到覃事法家,見證了山里的變化。“天路”硬化,土路也通車了,覃事法家的蜂蜜、魔芋運出了大山,賣了好價錢,家里用上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以前,村民買鹽一次性背運100公斤,現(xiàn)在再也不用為吃鹽而發(fā)愁。
走訪覃事法,需步行4個小時,沒有其他路可選擇。后來,記者又跟著張忠富走訪張先銀等村民,“天路”盡頭,動不動需要步行三四個小時。張忠富日常駐村工作的艱辛,可見一斑。在張忠富的帶領下,這條19公里長的“天路”終于修通并硬化,結束了常德最后一個自然村不通公路的歷史。
張忠富這股“狠”勁感動了很多人。在張忠富眼里,只要是群眾的事,都想辦法解決。五保戶蔣保成,一天不見到張忠富心里就不踏實。原來的蔣保成懶惰、不講衛(wèi)生,村民不愿意和他交往。張忠富駐村后,經常到他家走訪,帶他看病,幫忙砍柴、種菜。蔣保成現(xiàn)在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種的蔬菜吃不完,分享給鄰里。
村民宋冬生是個流浪漢,親友都不知道他的下落。張忠富四處走訪,把流浪了40多年的宋冬生找了回來,幫忙安家、辦低?!,F(xiàn)在,年過7旬的宋冬生精神有些恍惚,忘了年歲、節(jié)日和親友,但記住了張忠富。
駐村以來,其實張忠富心里無比煎熬。他的女兒身體不好,經常患病住院,他要么在金河村,要么就在去村里的路上。妻子照顧女兒的同時,還要照顧2個幼小的孫兒。張忠富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派駐深山,就要踐行初心使命,為群眾排憂解難。胸前的一顆黨徽,是他永不改變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