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太的故事太感人了”“時空對話那個環(huán)節(jié)我直接就破防了”……4月1日晚9時許,觀看完情景黨課《紅旗渠精神永在》的學員們,陸續(xù)走出廣州十三號劇院,邊走邊交流觀后感。廣州市委黨校(廣州行政學院)的一名學員,用三個“最”評價這場情景黨課:“修渠的故事最動人心,真摯的演繹最有感情,質(zhì)樸的道理最讓人銘記?!?/p>
《紅旗渠精神永在》是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傾力打造的情景黨課,以紅旗渠建設過程中的典型事件為線索、英雄人物為素材,通過情景模擬、經(jīng)典誦讀、時空對話、紅歌唱響等不同表現(xiàn)方式,全景式演繹林縣人民團結(jié)一心奮戰(zhàn)太行的激情歲月。
情景黨課《紅旗渠精神永在》現(xiàn)場。(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供圖)
“我們將紅色故事搬進‘情景劇課堂’,堅持情景式教學,分三個篇章十個故事,讓學院現(xiàn)場教學青年教師,通過沉浸式展演,提升培訓體驗。”安陽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學院黨委副書記、常務副院長劉芳告訴記者,3月29日至4月1日,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先后赴深圳市委黨校、中山大學、廣州市委黨校等地宣講,4月1日晚是學院“紅旗渠精神宣講萬里行”廣東站的最后一站。
《紅旗渠精神永在》在中山大學展演后,就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贊。劉芳認為,這些成功離不開學院教師的辛勤付出?!罢n程研發(fā)之初,我們便確定了‘緊跟時代、立足自身、集體集智、高質(zhì)高效’的研發(fā)思路,從劇本撰寫、場景布置、燈光舞美到服裝道具、演員選定等,全是我們學院自己的老師完成的?!?/p>
學院老師并非專業(yè)演員,演出效果能保證嗎?劉芳坦言,創(chuàng)作之初確實有過這樣的擔心,但在排練過程逐步打消了這種顧慮?!八麄兌际乔⑶拇?,是聽著紅旗渠故事、喝著紅旗渠水長大的。每次講到感人事跡時,他們都會被感動到流淚?!睅е鴿夂窀星橹v述父輩故事的他們,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傳遞著力量。
去年8月12日,在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建院十周年之際,學院面向全國各地的黨校、干部學院等單位展演,受到大家一致好評。截至目前,該學院已先后前往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等地,為清華大學、中央和國家機關黨校、廣州市委黨校等30余家單位開展宣講,受眾達上萬人。
“這堂特殊的黨課給我們講述了紅旗渠故事,更給我們送來了偉大的紅旗渠精神。”中國美術(shù)學院黨委副書記孫旭東說:“60多年前,30萬林縣人民不認命、不服輸,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改變了世代缺水的命運,也孕育了今天的幸福生活。60多年過去了,紅旗渠精神依舊有著非常生動的現(xiàn)代意義,讓學子們明白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要鍥而不舍、艱苦學習,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報效祖國,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貢獻藝術(shù)力量?!?/p>
“我感觸最深的是一句口號,就是流血流汗不流淚。” 廣州市委黨校(廣州行政學院)第四期廣深中青年干部培訓班學員蔣斌動情地說:“紅旗渠故事,是千千萬萬奮斗者的時代縮影,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地豐富生動。作為第四屆廣深中青班學員,我要接過紅旗渠精神的接力棒,在新征程中出新彩立新功?!?/p>
紅旗渠精神是新時代開展黨員干部教育的紅色富礦、精神寶庫和生動教材。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秉承“傳承紅旗渠精神,增強黨性修養(yǎng)”辦學宗旨,堅持教學資源特色化、教學線路精品化、教學方式多樣化,在“見人見物見事見精神”上持續(xù)發(fā)力,把紅旗渠精神資源全面轉(zhuǎn)化為黨性教育資源。
“按照一個完備的教學場地、一套成熟的講解教案、一支優(yōu)良的教師隊伍、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四個一’標準,學院打造紅旗渠紀念館、谷文昌生平事跡展等30余個教學點,設計了6條精品教學路線?!眲⒎冀榻B,學院還通過“導師制”“項目制”抓手,全方位發(fā)掘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內(nèi)涵,探索形成“現(xiàn)場體驗+講解介紹+教師點評+學員討論”教學模式,讓學員多維度、沉浸式、立體化感悟紅旗渠精神。
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俯瞰。(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供圖)
十多年的堅守與探索,讓河南紅旗渠干部學院擁有了眾多特色課程。該學院制定出臺了針對8類培訓對象的《課程設計手冊》,提供14個專題90余門課程供培訓方選擇。同時還壓茬推進教改項目,除了創(chuàng)新研發(fā)情景黨課《紅旗渠精神永在》外,還推出案例教學《從楊貴看共產(chǎn)黨員黨性》、研討教學《楊貴與紅旗渠》、核心訪談教學《巍峨山碑·楊貴篇》等。
“在訪談教學《巍峨山碑·楊貴篇》中,我們邀請央視主持人專訪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同志,詳細回顧了紅旗渠工程的決策、建設過程,讓學員在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中堅定理想信念。”劉芳告訴記者,為充分發(fā)揮紅旗渠檔案的史料價值,目前他們正著力打造《問渠?天河檔案》沉浸式課堂,將采取角色代入、沉浸式演出、體感式互動等方式,增強教學互動性、參與感,推動黨員教育走“新”走“心”。
本報記者 劉鳳雙
通訊員 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