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涌(左二)在貴州省沿河縣中界鎮(zhèn)高峰村采訪收瓜蔞子的村民。 甘舒梅攝
2020年11月30日,在貴州省沿河縣中界鎮(zhèn)高峰村采訪時,暖心的“鏡頭”直抵內(nèi)心。
彼時,迎面走來一位阿婆,手里拿著一片膏藥,對走在我身邊的駐村第一書記張魯黔說,“來,給我貼一下”。張魯黔接過膏藥問,“貼在哪?”阿婆舉起右手,指指脖子后面。
看著張魯黔幫阿婆貼上膏藥的嫻熟動作,我不禁回想起30多年前自己幫奶奶貼膏藥的畫面。眼前這般溫馨的“鏡頭”,正是駐村干部與村民親如一家的生動詮釋!
張魯黔告訴我,阿婆家里就她和老伴兩個老人,子女都在外務(wù)工,老伴生活不能自理,平時他們經(jīng)常到阿婆家,幫助阿婆照顧老伴,就像照顧自家老人一樣。在張魯黔等駐村干部看來,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為村民辦實事已成為一種習(xí)慣。在高峰村,省市縣鄉(xiāng)四級幫扶干部最多時有12人,“看到干部們忙碌的身影,群眾就有了信心和希望!”張魯黔說。
接下來,我們路過村民羅賢國的家。好客的羅賢國介紹說,2019年底他主動申請脫貧,2020年6月還請駐村干部吃了頓“連心飯”。
“連心飯?”見記者愕然,羅賢國補(bǔ)充道:“發(fā)自內(nèi)心感謝駐村干部!”原來,羅賢國家2018年還是低保戶,2019年上半年,幫扶干部安排他到外地學(xué)習(xí)鵪鶉養(yǎng)殖技術(shù),學(xué)成回來到村養(yǎng)殖場上班,夫妻倆每月工資達(dá)6000元,家里新建的兩層樓房也落成了。羅賢國家門口的幫扶公示牌上,詳細(xì)記載著駐村干部的上門時間和解決的問題,“其實,還有許多沒寫上去呢,他們幾乎天天來,日日見?!绷_賢國說。
阿婆貼膏藥和羅賢國張羅“連心飯”,這兩個場景久久在記者的腦海中縈繞。扶貧干部與村民之間如此心相通、情相融,緣于扶貧干部平時的點滴付出。真情投入,既是扶貧之道,也是記者的采寫之道。涉深水才能逮活魚,不到新聞現(xiàn)場,不和基層干部群眾在一起,是難以寫出滿足讀者“胃口”的作品的。
接地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任重道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