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先后到阿勒泰地區(qū)農牧區(qū)工作的488名大學生村官,克服自然條件惡劣、生產生活條件差、交通信息閉塞、交流溝通不便等困難,在廣袤的土地上快速成長。
2012年,在第二屆中國—亞歐博覽會上,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xiāng)庫爾米希村展出的民族特色刺繡引起了很多內地廠商的關注,當了解到是一名大學生村官帶領村里婦女做出的產品后,都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這名大學生村官叫沙依拉古麗·巴合提別克。
庫爾米希村哈薩克族占87%,婦女只在家做家務、帶孩子。沙依拉古麗了解到村里很多婦女會刺繡手藝后,向親朋好友借了10萬元錢,成立了“民族特色刺繡網店”和民族特色刺繡協會。
目前,村里有固定會員30名、業(yè)余會員300余名,通過網絡訂購、展會洽談、跨國勞務輸出人員搭橋、外貿口岸訂單等形式,會員月收入達到1800元。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點樣子!”哈巴河縣加依勒瑪鄉(xiāng)東瑪依沙斛村大學生村官張學平任職之初便開始琢磨如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11年,通過村里積極協調農用土地,在鄉(xiāng)里爭取到13座深冬日光型標準大棚。由于大多數村民沒有大棚種植技術,沒有人敢承包大棚,他又爭取到“大學生村官揚帆創(chuàng)業(yè)基金”20萬元,購棚開始種植實驗。通過學習摸索、用心經營,當年每座大棚收入1.8萬元。村民看到實惠后,紛紛承包大棚,開始跟他學習種植技術。當年實現了人均增收1200元的目標。他的努力得到了大家認可,在村黨支部換屆中,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目前,阿勒泰全地區(qū)有18名大學生村官自辦或帶領群眾共辦各類企業(yè)、協會23家,實現產值3000多萬元,帶動7萬多名農牧民增收致富。
喀納斯景區(qū)鐵熱克提鄉(xiāng)齊巴爾希力克村地處偏遠,80%的農牧民家庭未通電。大學生村官努爾蘭·索勒坦多次向鄉(xiāng)里反映情況,并四處尋找政策幫扶。2011年,他借助電網改造工程,終于為全村120多戶牧民爭取到了通電項目。由于齊巴爾希力克村山地多,施工機械上不去,一切工作都需要人工操作。為了讓村民在入冬前及時用上電,他發(fā)動全村的黨團員,幫助施工隊抬設備、拉電線。牧區(qū)山路崎嶇,處處溝壑,一次,努爾蘭在拉電線時一不小心跌入路邊的溝里,摔斷了三根肋骨,但他咬著牙把電線拉到目的地后,才趕去了醫(yī)院。很多朋友問他這樣干到底圖個啥,他說:“幫助群眾過上好日子,我心里有成就感。”
“大叔大媽晚上村里開會,商量集體地承包的事,大家可一定要到啊!”阿勒泰市紅墩鎮(zhèn)喀木斯特村大學生村官何曉慧快言快語地在村里挨家挨戶通知群眾開會。何曉慧說:“以前和村民溝通腿肚子打哆嗦,會上說個話都臉紅,現在都磨成婆婆嘴了。”
喀木斯特村是阿勒泰市有名的老大難村,村民因土地草場糾紛等問題多次上訪,2011年在分類定級中被該市定為重點整建村。何曉慧由于工作突出,被鎮(zhèn)黨委從烏圖布拉克村調任該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剛到村里時,群眾對她根本不信任,認為一個小丫頭啥事解決不了。到村里后,她每天不知疲倦地走村入戶,宣傳上級政策、征求群眾意見建議,鞋子磨破了好幾雙,有時腳上甚至磨出了血泡。很多村民不理解,問她為啥磨破腳底板還要往家里跑,何曉慧說:“為了讓大家安心生產,過上好日子!”半年過去了,村民終于接受了何曉慧,大家說:“這個村官和以前的村官不一樣,心里一直掛著老百姓?!?/p>
理順老百姓心氣后,何曉慧極力改變以前村里事務遮遮掩掩的管理方式,積極推行“每周走訪一遍村民”工作法,村里大小事務,挨家挨戶和村民商量?,F在村里鬧上訪的沒了、鬧糾紛的也沒了。2012年該村被阿勒泰市評為“信訪工作先進村”。
“西北第一村”哈巴河縣白哈巴村和哈薩克斯坦接壤。大學生村官加娜爾·葉賢在村里組建了義務巡界服務隊,組織村里5名黨團員上邊界巡邏,協助邊防派出所等部門做好邊境管理工作。不管刮風下雨、四季輪回,這支義務巡邏隊始終巡視在邊防線上,維護著邊疆的和諧穩(wěn)定。作為隊伍中唯一的女性,她說:“保國守邊,人人有責,不分男女?!?/p>
這支服務隊成立以來,義務巡界350余人次,發(fā)現并制止非法采挖事件2起14人,調解群眾糾紛2起。服務隊還深入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營造了“人人心存感恩、個個知恩圖報、處處體現和諧、事事維護團結”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