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政府發(fā)出通知,青龍滿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個縣位于冀遼邊界的一個名叫北胡哈的小山村隨之退出貧困村序列。
在這個小山村執(zhí)行脫貧攻堅任務的是秦皇島市委宣傳部駐村工作組,市委宣傳部文產(chǎn)科科長王劍斌是這支小分隊中的一員,見證了北胡哈村光榮脫貧的攻堅歷程,并把發(fā)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天的變化記錄了下來,整整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在田間炕頭上形成了這本《駐村扶貧手記》,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愛這片土地》。
來俺們村里打山棗吧
來到村里以后,我習慣于早上六點起床到后山快走或慢跑,一天早上出來,看到楊義和他的老伴正在一段矮山的下面打山棗,現(xiàn)在正是山棗收獲的季節(jié),個別有空閑的村民會上山打棗,然后拿到鄉(xiāng)里賣錢。山棗個頭不大,果實大小也不均勻,吃起來酸酸甜甜。
楊義說,過去的人們喜歡把這種棗曬干了磨成粉兒,平時泡茶喝,或者蒸饃時也可以兌一些進去。楊義拿著一把大鐮刀,把棗連枝一起割下來,然后攤在地上用棍子把棗打下來。他手里這把鐮刀是專門用來割棗枝的,鐮刀呈彎月狀,磨的鋒利異常,把兒有兩米多長,這樣能割到更遠的地方。棗樹每年都長,也不怕割枝。楊義說,沒有干過這個活的人,肯定覺得無法下手,他們干一天下來,手上也是會被扎很多次。棗是野生的,誰有空了都可以去打棗,一般一天能打個三五十斤,每斤賣兩塊錢,賺些零花錢,貼補點家用。
如今的北胡哈秋意漸濃,山棗正盛,呈現(xiàn)秋日里的別樣風情,今年村里的山棗特別旺盛,滿山遍野隨處可見,而且顆粒飽滿比往年的大一圈。說起山棗,趙興余相當興奮,這個哥們照蝎子.采蘑菇.打山棗等等無所不能,前段日子我剛幫他賣了2000多元的蜂蜜,跟我很談得來。他說,來俺們村里打山棗吧!盡管城里的水果琳瑯滿目,不分時令、不分地域。但你找不到那充滿秋日陽光甘冽和田間泥土芬芳的大自然味道,看不到那一片片山棗林。
山棗樹從來都不是栽種的,它們自然繁殖,根在地底下,伸到哪里就長到哪里。山棗樹一如北胡哈的老百姓,樸實.堅韌.樂觀.剛毅的生存在這片先人們留給兒孫的土地上。
來俺們村里打山棗吧!你帶走棗,留下一份你的心意!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作者:王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