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間,龍巖全市共804名村官“畢業(yè)”,其中558人“畢業(yè)”之后依然在鄉(xiāng)鎮(zhèn)中上過崗,任過職。采訪中,得知這個數據,心里吃驚不小,近年來,社會上不少人質疑大學生村官只是去基層“鍍金”。鐵一般的數據,將這種質疑擊得粉碎!
大學生村官龍巖樣本證明,兩年村官經歷并不是基層“鍍金”之旅,而是為了夯實基層之基,從而更好地服務當地的“三農”事業(yè)。我們必須承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不僅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后備軍的重要來源,更是成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力量之源。
兩年村官路,是鄉(xiāng)村培育了村官。大學一畢業(yè)就被安排到“農門”中,這對如同一張白紙的大學生而言,即便心里想為村民做些什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難以付諸行動,難以出成績。那為何還要安排他們去農村?我們的大學生村官很多都是出生于農村,但是他們并不了解農村。這是安排大學生深入農村去“取經”。不可否認大學生學歷較高,但同樣需要承認的是,他們所學以理論為主。這就要求他們俯下身子,拜農民為師,拜村干部為師,跟著他們去學習、去實踐,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夠更好地成長,才能將理論融入實際中,才能學會群眾語言,服務好一方群眾。
兩年期滿后,村官理應反哺鄉(xiāng)村?!叭≈诿瘢弥诿瘛?,荀子的這句話是對大學生村官這項政策的最佳詮釋。培育大學生村官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在“農門”中“畢業(yè)”之后,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民,服務于鄉(xiāng)村振興。因此,任期滿之后,無論大學生村官被安排到哪個崗位,都應該不忘鄉(xiāng)親,不忘農村,要將鄉(xiāng)村振興跟實際工作聯(lián)系到一起,為村民脫貧致富多出謀劃策,讓他們在農村沃土中不僅能夠種出糧食解決溫飽,更能夠“淘出金子”,助力廣大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鄉(xiāng)村振興需要他們主動作為。鄉(xiāng)村振興不是嘴上說說,反哺農村也不是紙上談兵。希望大學生村官“畢業(yè)”之后,不論身在何方,都能夠主動作為,用心作為,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踏踏實實服務好一方,讓新農村迸發(fā)出新活力,讓新農村不斷涌現更多“新農人”,帶動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