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這幾天,《鄉(xiāng)村干部報》編輯記者“跟班采訪鄉(xiāng)村干部”活動受到網(wǎng)友廣泛關注,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陜西省安康市茨溝鎮(zhèn)瓦鋪村這個小山村,想更多地了解女記者許露露在村蹲點的點點滴滴。
跟班采訪,記者要和駐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出勤,每天晚上既要整理白天的采訪資料,還要高質量完成駐村日記,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許露露駐村第三天有哪些看點?
我們先跟她一起到村里走一走……
6月12日 多云
每年的6-8月是安康的雨季,眼下,瓦鋪村已經(jīng)迎來了一年當中降雨最多的季節(jié)。
瓦鋪村整體形狀像一片狹長的樹葉,是山區(qū)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地形,村民大多散居在山坡和溝旁,近年來,居住在山坡上的貧困戶陸續(xù)下山,搬進了村里的危改集中安置點。
這個安置點建于2018年,目前有12戶貧困戶居住在此,緊鄰旁邊的深溝,出于對貧困戶的安全考慮,瓦鋪村的另一支幫扶力量——安康市委辦自今年初到村開展聯(lián)村幫扶時,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水災安全隱患,經(jīng)協(xié)調市水利部門實地勘查、論證,計劃修建一條190米長的防洪堤,項目已于5月中旬開工,近日即將完工。
今天上午,第一書記周梅、市委辦駐瓦鋪村工作隊聯(lián)絡員吳世華帶著我去實地了解工程情況,并走訪周邊的貧困戶。
周梅(右一)、吳世華查看河堤建設進度
從駐地出發(fā),沿著山溝一路前行大概20分鐘,就來到了施工現(xiàn)場,挖掘機開到了溝里,工人們正忙著挖泥、拌砂漿、砌堤壩,吳世華和周梅踩著泥漿把工地上每一個犄角旮旯都走了一遍,和工程負責人仔細溝通,幾個貧困戶看到我們,遠遠迎上來,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們家去坐坐。
蘭遠志無兒無女,孤身一人,是五保貧困戶。他端著碗,鍋里還燉著一鍋臘肉干菜,燒的是木柴,屋內煙霧繚繞,再看他新蓋了沒多久的房子,客廳墻和屋頂全熏黑了。
吳世華趕忙給他打開窗戶,又把他們單位此前給他買的抽風機打開:“叔,燒柴火的時候要開窗通風,不然會有危險,你又忘記啦?” 蘭遠志有點訕訕的,低頭稀溜溜地喝湯,就是不看他。吳世華又耐心叮囑了一遍,出門的時候直嘆氣:“他們在山上用慣了柴火灶,到了新家也不講究,在廳里就生火,擔心他們的安全,只有經(jīng)常來看看才放心?!?/p>
自2月份受命駐村,到現(xiàn)在4個月時間,他已經(jīng)把村里的每家每戶都走了一遍,尤其是貧困戶,路上遇到了,每一個都能叫出名字,親熱地拉幾句家常。
周梅看望余祖安的妻子
隔壁住著低保戶余祖安夫妻倆。妻子又癱又聾又啞,智力也有缺陷,完全無法自理。余祖安平時下地干活,只能把妻子一人留在家中。
周梅第一次去他家走訪的時候,貼著臉抱了她一下,一向面無表情她竟然流下了眼淚,以后只要看到周梅去她家,她就啊啊地打招呼,顯得非常高興。
今天也不例外,周梅蹲下來跟她說話時,她就帶著一絲靦腆的笑意看著她,時而還警惕地看一眼我這個陌生人。
從余祖安家出來,周梅心情有點沉重,她說,“村里有很多殘疾人,有聾啞、小兒麻痹癥、精神疾病等,身體有疾病,心理也有創(chuàng)傷。物質缺乏是一方面,精神層面的關愛缺失更是嚴重問題?!?/p>
除了經(jīng)??赐e極組織送溫暖活動。比如今年1月23日,在她的促成下,省社科院聯(lián)系醫(yī)學專家進村為殘疾人、貧困戶體檢、送藥,很多人臉上都露出了罕見的笑容。在周梅看來,那是比金子更珍貴的東西。
回到駐地吃完簡單的午飯,周梅問我要不要去村小學看看,她的朋友此前從西安開車來看她,給村里的孩子捎來了一批紙、筆、跳繩、毽子等,中午孩子們有兩個小時的午休,趁著這時間可以送去。我求之不得,到村已經(jīng)兩天了,村里的孩子看到我總是害羞又好奇地笑,當我走近,卻又像靈巧的小鹿一樣逃走。
村小學就在村委會對面,3間教室,1間辦公室,1間廚房,1間教師活動室,2個老師,16個學生中,只有1個來自非貧困戶家庭,并且絕大多數(shù)都是留守兒童??梢哉f,這個迷你小學是這些孩子在村里唯一受教育的場所。
一進校門,教室窗戶就探出了一排好奇的小腦袋,令我驚訝的是,教室門口很快出現(xiàn)了孩子們的身影,老遠就給我們鞠躬,齊聲喊:“阿姨好!”周梅笑著跟他們打招呼,告訴我,自從去年從西安請來老師給孩子們專門上了禮儀課,孩子們有了可喜的進步。原本大多靦腆不愛說話,現(xiàn)在都變得有禮貌,也敢于大聲表達自己了。
老師邱炎梅和羅程程聞聲走了出來,這兩位笑容溫柔的女老師是茨溝鎮(zhèn)中心小學下派到瓦鋪村執(zhí)教的,都是80后,家都在鎮(zhèn)上,每天需要騎摩托車經(jīng)盤山路上村小執(zhí)教,其中羅老師還有三個多月身孕,相當能吃苦。
說起這些孩子們,邱老師滿是疼惜:“跟鎮(zhèn)上學校的孩子比,這些孩子的眼界相差很大,因家庭原因學前識字率幾乎為零,缺乏簡單的生活常識,有個別孩子進學校時話都說不利索。”在這里當老師,除了專業(yè)水平,對耐心和愛心的要求更高。
因為孩子少,3間教室只用了2間,空余的1間放滿了省社科院組織愛心人士捐贈的圖書,還有一臺電子琴,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大玩具。
羅老師說,孩子們最喜歡美術、音樂這樣的課程,有些也表現(xiàn)出很大的天賦,但沒有專職的美術音樂老師,只能她們代勞,周書記駐村之后,組織了幾次高質量的支教,包括音樂、禮儀、美術等,孩子們受益匪淺。每次支教的老師到來,他們都高興得像過節(jié)一樣。
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對教育的問題相當敏感,對老師們的話也感同身受。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重要性毋庸置疑。對這些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物質的需求基本能得到滿足,家庭教育的缺位則讓他們難以跟城里的孩子一同站在起跑線上,而藝術教育的缺失卻讓他們的人生少了很多的機會和可能。
邱炎梅老師出來送我們
離開的時候,邱老師送我們到小學門口,她說,希望能有更多精彩的支教課送到村里來,讓孩子們也有感受美、享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機會。
惠詩烔(右)和表姐的夢想都是當醫(yī)生
離開小學后的入戶走訪中,我問了好幾位留守兒童長大后的理想,有的說希望當老師,有的說想當醫(yī)生,還有的說想當畫家。夢想不分城市和鄉(xiāng)村,愿這些可愛的天使們夢想成真。